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薯类
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四川省薯类产业升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组长单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特邀首席: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
推广首席:崔阔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技术首席:沈学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实施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
联系人:蒋艺(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3018202817)
我国是世界薯类第一生产大国,但不是产业强国。四川是薯类生产大省,播种面积1900多万亩、总产量约270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薯类耐旱、耐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且营养丰富,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绿色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为突出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调优省内薯类品种结构,提升产业效益,进一步稳定薯类面积,推动薯类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的通知》精神,按照我省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举措,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四川发展薯类产业的重要意义、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重要意义
四川省是我国薯类第一生产大省。2011年以来,四川省薯类种植面积、鲜薯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四川省发展薯类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调优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薯类多种植在我省老少边穷地区及盆周山区,既是当地农民解决温饱的主要农产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作物,高度重视和发展四川薯类主食化产业是打赢我省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之一。
2.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薯类产业化是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以加工为龙头,从引导种业、种植业、加工业全产业链角度,实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3.进一步稳定粮食安全,改善饮食结构。薯类产业化符合健康理念培养、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需要。薯类食品开发适应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拓展传统主食文化内涵。居民收入增加,给薯类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给薯类进入城市居民的主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二)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四川生态气候立体,温光条件适宜,薯类种植范围广,种植基础好,薯类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2.科技优势。近十年来,我省农业教科研院所在薯类专用品种及特色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应用、脱毒快繁、加工新技术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十三五”期间,由中国农机院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食品工业化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中唯一的一个薯类主食化加工项目选择四川作为薯类主食化产业示范核心基地获得立项,为我省薯类产业发展向主食化方向迈进提供了重要契机。2020年,四川省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动仪式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新津)合作协议》,对科技支撑推动全省薯业发展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规划。
3.产业及产品优势。省内一批薯类企业长期从事薯类产业化开发,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科技部“十三五”薯类主食工业化重点研发项目的主要实施企业,该公司是以薯类精深加工为主的高新科技型民营企业,致力于薯类加工产业开发已有28年,是国内开发薯类方便粉丝最早且现规模最大的薯类方便主食加工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薯类方便粉丝加工销售企业,拥有国家专利70余项。
(三)存在问题
四川在薯类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适合专用鲜食和加工的品种较少。商品薯基地建设不规范,缺少标准化、系列化,仍然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不利于规模化加工。现代种薯体系尚未建立,脱毒种薯的生产应用面积还比较小,特别是目前缺乏集高产、高干物质、富含β—胡萝卜素、花青素、口感好于一体的红黄心和紫心加工专用品种。。目前我省甘薯生产上的品种比较混杂,老品种徐薯18、潮薯1号、南薯88等由于栽培时间较长,已表现出明显的混杂和退化现象,而且感染病毒病也较严重,致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劣,需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同时,应根据种植用途选择相应类型的品种。近年来淀粉加工品种表现较好的有:西成薯007、川薯219、徐薯22、豫薯13、商薯19、渝薯17等;在鲜食、全粉加工以及特色风味小食品方面,表现较好的红黄心品种有川薯20、川薯294、南薯012、香薯和心香,紫薯品种有南紫薯008、绵紫薯9号和川紫薯2号。但是,这些品种目前都是以散户零星种植为主,仅占全省甘薯总产量的20%左右。许多地方由于品种退化,导致甘薯品质严重下降,鲜销不畅,没有好的增值途径。
2.栽培技术滞后,生产过程机械化不足。在栽培方面,我省甘薯普遍是种“懒庄稼”,极少施肥,物资和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加之脱毒种薯(苗)使用率不高,品种退化等原因,导致单产不高,产出少,缺乏大面积集约化专用品种的种植和贮藏,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发展优质低成本的甘薯全粉加工和贮藏鲜销的需要。成套加工设备缺乏,单机多、成套少,满足不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加工的工业化进程。
3.产后损耗严重,亟待研发甘薯贮藏技术。甘薯含水量高达70%左右,很容易腐烂,贮藏损耗高。在我省农村,农户一般是利用冬季的自然低温,在自家的空闲屋内或是利用室外的井窖、岩窖进行贮藏,多以一家一户为主,许多产地由于严重缺乏贮藏设施和贮藏技术,损失一般都在15%~20%以上,有的高达30%。在收获后,在非加工区的农户多用于突击喂养牲畜,甘薯的饲料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导致近年来我省的甘薯种植面积、产量呈现出下滑和徘徊的状况。
4.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科研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国外同类企业一般在5%以上,而我国企业不足1%。我省甘薯加工产品主要是用于家庭、餐馆的普通烹饪粉条和以四川酸辣等风味为系列的甘薯快餐粉丝,以及蛋苕酥等小食品加工产品,由于技术可控性不强,比较效益不高,很多大型企业不愿意介入,一般是专业合作社或个体企业在进行加工,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
本项目统筹整合科研、推广、社会化服务主体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针对薯类生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研究创新、示范推广、辐射发展,擦亮“川薯”金字招牌,持续推动川薯产业扩面、提质、增效。
二、工作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以确保绿色健康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快调优品种结构,突出薯类种植、加工及贮藏等方面主推技术、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先进带动作用,做好“基地县+企业+教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多方联动,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及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以点带面,促进四川薯类产业上新台阶。
(二)总体目标
1、筛选一批适合我省的优质高效薯类新品种,并建立相应的品种评价标准。
2、推广3-5套薯类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主推技术与推广区域适配性,提升推广应用区域经济效益。
3、推广1-2套甘薯贮藏、加工技术,提升薯类贮藏加工水平。
4、组建一支教科研推专家团队,以示范区为载体,以示范+培训+技术指导为主要推广方式,辐射周边区域掌握并应用该项技术,提升技术整体应用水平,提升部分基层农业农村系统硕博人员对技术推广的参与度。
三、实施内容
(一)主要内容
1、薯类专用新品种推介与评价体系构建
在8个示范县开展薯类品种筛选工作,通过品种比较试验与示范,在每个示范县推介适宜当地推广的鲜食型或加工型薯类新品种1-2个,并建立相应的品种评价标准。全省共推介适宜不同区域的品种8-16个,为薯类产业在我省的绿色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2、薯类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重点推广我省科研单位近年来集成的农业主推技术:
(1)甘薯四改提质增效栽培技术:鲜食型甘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较常规栽培技术,紫色甘薯平均亩增产20%以上,亩增收40%以上;红心、黄心及白心等用于鲜食的专用甘薯品种鲜薯产量增产15%以上,增收30%以上;如果采用早育苗早移栽,鲜食型甘薯7-9月提早上市,价格可比正常上市高30-50%。
(2)一年两季甘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技术:使鲜甘薯提前收获上市,而优质食用甘薯6月-8月市场价高达到4~6元/Kg,亩产量可达1500Kg以上;夏、秋薯亩产1800Kg以上,市场价2.0元/Kg,两季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效益非常显著。
(3)甘薯早育早栽、蘸根节水栽培技术:改原来的等雨栽插为栽后不浇水,使甘薯栽插不受气候限制,延长了甘薯生育期,比传统种植的甘薯平均增产50-100%。
(4)甘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采用100马力拖拉机驱动4铧翻转犁、3垄旋耕起垄机、2垄薯蔓粉碎还田机和2垄收获犁,配套移栽机、培土机、除草机、施药机等,亩种植费用可节约1000元左右。
(5)马铃薯地膜覆盖双行高厢垄作早熟耐寒高效综合栽培技术:集成选用早熟品种、药剂拌种、平播后起垄、肥料一次性条施、地膜覆盖等技术,配套开展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等技术,通过生产示范和应用推广,与传统马铃薯种植方式比较,每亩节约人工480元,增产10-30%。
3、甘薯贮藏、加工技术集成示范
在贮藏方面:在甘薯示范县建立中小型商品薯贮藏库,示范甘薯保鲜贮藏技术1项。
在加工方面:在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示范紫色甘薯加工新产品技术1项,在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示范淀粉薯加工新产品技术1项。
4、薯类重大技术科技培训
重点围绕优质专用薯类品种、5项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项贮藏及加工技术开展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实地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培训,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会议,加强教科研推薯类科技人才交流,打造一支能对接一线的技术推广团队,扩大薯类主推技术的推广面积,增强薯类经营主体、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
(二)实施区域
共建设薯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县8个,示范基地850亩,其中三台县200亩、金堂县250亩,安居区100亩,安州区50亩,盐亭县50亩,安岳县50亩,西充县50亩,高县100亩。同时,引导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宜宾市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参与技术推广与项目示范。
(三)工作重点
1.突出薯类重大技术推广及转化。组建农科教一体的协同推广团队,充分发挥推广系统、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各方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熟化推广,加快薯类产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和转化。
2、龙头企业参与薯类重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围绕光友薯业、顶古山薯业等企业及项目县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为薯类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效支撑。
四、团队组成
按照“推广部门+教科研单位”协同发力的思路,突出优势互补,着力保障团队上下联动高效、技术服务到位。
(一)参与单位。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团队由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负责牵头,参加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大学等7家科研教学单位及金堂县农技站、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7个有关县(市、区)农技推广站(中心)。
(二)参与人员。参加人员包括教科研及推广部门科技人员28人,其中,科研单位科技人员15人,省、市、县(区、市)推广部门技术人员8人,基层农业农村系统硕博人员3人,企业2人,团队成员以农学专业中高级职称专家为主,年龄结构大部分在30岁-45岁之间。
(三)协作指导组成员。组建成立重大技术推广协作指导组,邀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有关领导及负责人担任技术咨询顾问,成员共7人,指导参与团队内部有关考核工作。
五、预期效果
(一)推介一批薯类新品种。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在育种领域积累的优势种质资源及育成‘农大602’、‘农大16’等甘薯鲜食及加工新品种,结合省内科研单位选育引进的优势薯类新品种,围绕企业、基地县等分区域开展品种筛选,推介并推广一批增产增收效果良好的品种,实现品种更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品种配套技术标准化及生产规模化。
(二)推广一批薯类重大新技术。围绕示范基地,对薯类重大集成技术进行熟化,促进一批绿色高产、效益突出的重大技术的集成推广,打破生产一线与科技一线之间的技术壁垒,加强企业等经营主体及小农户对重大技术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与田间生产有机衔接,创新重大科技示范推广模式。
(三)创建一支教科研结合的高效技术服务队伍。围绕示范基地,对薯类重大集成技术进行熟化,完善“专家团队+示范基地+技术培训指导”技术服务模式,通过技术推广,吸纳科研院校、推广部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乡土农业人才等共同加入团队,促进技术服务与产业发展需求,完成科技人员与成果和技术人员和转化的有机衔接,建成一支科研、推广、生产联动的技术推广队伍。
(四)提升一批农户及经营主体等对重大技术的示范应用能力。通过技术示范、学习观摩、技术指导等多种途径,指导农户及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薯类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薯类重大技术的科技到位率及转化率,以省内多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为引领,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上绿色、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落地落实。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在全省8个薯类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累积建设850亩薯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区。示范区薯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覆盖率达到100%,产出优质化率达到100%,亩均实现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以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及农民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技术培训对象,解决田间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问题,打破薯类重大技术推广的技术瓶颈,同时对重大技术主要内容进行主流媒体推介,对提升全省薯类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在优质脱毒种薯选育、标准化生产技术、科企推社协同推广体系构建等方面将产生较大突破。对实现科技成果到田、薯类精准高效栽培、化肥农药减量、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广泛运用,推动薯类生产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经费预算
按照资金与任务量挂钩的原则进行分配,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各团队专家所在的单位。项目资金总额100万元,其中推广部门15万,科研部门85万,经费主要用于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八、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2021年4月)。推广首席及技术首席负责牵头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推广首席组织召开薯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启动会,各参与专家负责根据团队方案,制定细化的本人实施方案。各参与人员签订任务合同书,做好人员筹备及技术、物资储备,完成示范区选址及推广任务规划。特邀首席负责自身团队的技术及方案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按照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实施,推广首席及技术首席负责团队日常活动管理,各参与专家实施示范进度双月报制,技术首席负责双月报内容收集汇总及电子档案汇总工作,推广首席负责组织团队中期会议及交流活动。各团队成员分别且协同开展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技术服务及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积极参与首席专家组织的各项活动。首席专家及协调指导组成员负责项目实施进展的日常督查及阶段考核工作。特邀首席负责与推广首席与技术首席做好工作对接,安排团队的亮点工作及重大工作,推广首席及技术首席负责组织团队专家参加特邀首席安排组织的各项活动。各团队专家要注重加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工作宣传报道。
(三)总结阶段(2022年1-3月)。特邀首席负责自身团队的工作总结及考核工作。技术首席专家负责全团队的整体技术报告及工作总结,各团队专家完成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并上报,对数据资料、文字材料、宣传报道、测产验收等情况分别进行整理,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技术首席专家汇总。做好项目实施的绩效考评及评价管理工作。推广首席及技术首席负责牵头组织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及考评工作,协同指导组成员进行团队内部考核。团队专家负责各自领域的主要情况汇报及报表填报,首席专家完成团队的主要情况及报表填报。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重点做好项目实施中的“首席专家联席制”、“咨询顾问考核制”两项基本制度建设工作。即,针对团队日常工作运行实行“推广+科研”双首席联席制,推广首席负责统筹协调、巡回指导与培训、宣传引导、信息发布等工作;科研首席负责团队实施方案制定、重大推广技术清单确定、统筹各协同单位专家项目实施、宣传报道等工作;各协同专家团成员,配合首席专家做好技术集成、推广基地建设、项目进展调度、阶段总结、终期总结等工作。特邀首席负责组织团队重大活动及亮点工作。
(二)加强项目管理。各项目承担单位要签订任务合同书,确保目标层层落地,任务落实到专家个人。首席专家应制定团队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各协同专家成员要根据自身任务进行细化,完善任务内容,确定完成时间。各参与成员要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健全工作档案,对实施方案、工作记录、培训信息、测产验收等内容进行归档,以备后续查阅。同时,做好资料报送工作,对项目启动、中期、终期及不定期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电子版存档,纸质版资料报送。
(三)加强项目考核。项目管理实施“首席专家督导制”、“咨询顾问考核制”两项基本制度。即,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首席、推广首席对各专家团成员任务进展情况,实施不定期内部督导与考核工作,首席专家负责项目进度督导工作,咨询顾问负责项目内部考核工作。
(四)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团队专家线上管理群,通过视频会议、网络交流等内容,即时开展工作交流;建立专家组成员协同合作制,技术首席负责组织各团队成员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协同技术推广会等工作交流活动,对各实施区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点面巡回交流,商讨最新研究方案,适时进行技术、推广方案调整优化。
(五)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纳入单位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附:1. 薯类团队专家任务分工及经费安排
2. 薯类项目技术协作组成员名单
3. 薯类项目参与单位任务清单
附1
薯类团队专家团队分工及经费安排
<td style="padding: 1px 1px 0px;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rgb(0, 0, 0) rgb(0, 0, 0) currentcolor; border-style: n
姓 名 | 工作单位 | 职务/职称 | 团队分工 | 经 费 (万元) |
刘庆昌 | 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新津) | 教授 | 特邀首席 | 25 |
崔阔澍 |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副科长、高级农艺师 | 推广首席 | 15 |
沈学善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技术首席 | 8 |
王昌桃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推广专家 | 4 |
李 明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技术推广专家 | 4 |
吴 洁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技术推广专家 | 4 |
邹 雪 |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副研究员 | 技术推广专家 | 4 |
余韩开宗 |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