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大豆

2022-08-01 16:18:44 梁老师 33

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四川省大豆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组长单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推广首席:乔善宝(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技术首席:雍太文(四川农业大学)

实施时间:20211月至20223

人:崔阔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8380285997

 

大豆作为粮油饲兼用型作物,既是最主要的植物油来源,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四川是大豆生产大省,大豆种植面积600多万亩,总产约100多万吨。随着国内大豆需求量迅速增长,国家吹响“大豆振兴计划”的号角,大豆高质高效绿色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大豆振兴战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推动大豆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大豆生产大省向强省的跨越。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立足四川资源优势,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全省各地通过与粮经作物大搞间、套作,努力扩大大豆面积,大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由2005年的314.6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80多万亩,增长幅度高达216.1%,大豆面积已由2005年全国第13位提升到前4位,跻身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目前,全省大豆产业已形成了以川中丘陵为核心,以套作食用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为显著特色的大豆产业优势区。

一)产业现状

目前四川年产大豆约100多万吨,年均消费大豆320万吨,市场需求缺口200多万吨。巨大的大豆需求缺口是四川大豆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受四川热量资源限制,大豆种植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目前大豆种植以与玉米、马铃薯、高粱等作物间(套)种植为主,主要技术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主体。近年,随着耕地轮作休耕项目的实施,大豆与柑橘等幼龄果树套作模式面积增加迅速。四川常年种植玉米2000多万亩,其中玉米套种甘薯等面积1300万亩左右,随着农村形势发展,甘薯种植面积下降,为玉米套作大豆留下巨大的空间,其潜力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依靠粮食进口来填补供需缺口越来越困难,这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粮食安全。耕地有限的四川难以通过净作来满足粮食需求,由传统玉米大豆间(套)作创新发展而来的以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可实现大豆生产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豆间(套)作新农艺为解决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四川大豆产业迅速发展,但由于人们长期把大豆作为小作物、小杂粮看待,有关的项目、科技等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关键环节还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和进展。

1.科技支撑乏力,技术到位率不高。套作大豆研究起步晚,适合不同区域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确定播期、合理密植、控旺催熟、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缺乏深入研究。一些生产区域大豆播期偏早,促使生育期延长,营养生长过旺,导致落花落荚严重,结实率低,影响大豆产量,一些生产区域大豆种植密度不适宜,导致植株争光争肥,产量低下,大豆大面积产量不高,且严重不平衡、不稳定。

2.适宜品种不多,良种繁育滞后。当前,大豆推广品种仅有少数几个品种,不仅籽粒偏小,商品性差、产量低,而且适宜区域仅仅局限于四川省内平坝和丘陵地区,推广面积和应用前景受限。同时,当前我省大豆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小,种子生产量严重不足,农民自留种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套作大豆推广面积的增大,选择适宜大豆品种问题非常突出。

3.配套机械少,机械化水平低。目前,我省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极低,特别是机械收获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玉米大豆套作生产严重缺乏适合的小型播种与收割机具。如何在我省这种地形复杂、地块较小、耕作制度多样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机械化,依然任重道远。

4.加工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长期以来,四川大豆种植分散,产量低,总量小,豆制品加工企业一直依靠外调大豆作加工原料,近年,随着大豆产量的增加,部分企业已逐渐使用本地原料,但用量总体较少,仅10-20%。同时,我省大豆加工企业多处于传统加工阶段,尤其是在大豆食品加工上,仍停留在传统豆制品加工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端产品缺乏,以大豆蛋白、大豆纤维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业还十分落后,造成大豆原料的浪费和产业效益低下,阻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综上,大豆品种匮乏竞争力不强、选择适宜品种、关键配套栽培技术有待完善等因素造成技术协同效果差、技术到位率低,技术大面积高产和均衡增产的优势尚未充分彰显。因此,有必要通过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针对大豆生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增强重要技术的推广力度和熟化程度,持续推动大豆产业提质、扩面、增效。

二、大豆产业发展优势

(一)技术日趋完善,大豆实现高产

四川受热量资源限制,两熟有余三熟不足,旱地作物长期以间套作为主。近年来,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四川农业大学协同国内多家单位,组建了较强的大豆栽培研究团队,以“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为目标,研究提出了旱地新型复合种植模式,配套技术日臻完善,集成了“规范带作、耐荫良种、适期播种、配方施肥、化控健株、综防病虫”为关键环节的套作大豆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大豆面积迅速扩大奠定了技术基础,实现了协调增产和节本增效,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该技术连续12年入选国家和省主推技术,助推四川跃升为全国第四位的大豆主产省,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作为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力度推广,省委常委曲木史哈要求“加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力度”。

(二)增收效果显著,社会生态效益突出

近年来,我省大豆由于高蛋白、非转基因的优势,市场上供销两旺,价格上扬,与北方大豆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大豆价格保持在2.3-2.6元/斤的水平。按此计算,套作大豆亩产值500元左右,亩纯收益350元以上。同时,种植大豆每亩可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以尿素折算),养地效果十分明显。此外,种豆实行免耕,能有效减少水土和土壤养分流失,通过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集成

把质量优先、效益提升、绿色生态作为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向,推动四川大豆产业高质量生产。

1. 大豆专用新品种筛选。在大豆主产县,分别根据鲜食用、饲用、粒用及加工用等用途,各筛选推广1-2个优质品种,保障高蛋白大豆优质原料供给。

2. 农机具引进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建设。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地区,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为成熟、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大豆种植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引进适宜与玉米间套作的大豆播种、植保、收获等机具各1套,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

3. 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大豆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重要成果“带、拌、减、诱、调”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增效技术模式”,在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开展技术推广。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药剂拌种技术、“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叶面肥、调节剂”五合一株型调控技术,达到“一喷多防”和“调源扩库”目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实现减肥减药、绿色增效。

(二)工作目标

集成并推广不同区域的大豆复合种植新模式2-3套;各区域推介大豆优质适配品种1-2个,并进行品种展示;引进展示配套机具1-2套;全省建设绿色高效生产示范样板及科技示范基地500亩,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提高到150公斤;举办各类培训会11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经营主体大豆复合种植新技术500人次以上;提升2名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硕博人才的技术推广及基层服务能力。

四、经费预算

按照资金与任务量挂钩的原则进行分配,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各团队专家所在的单位。项目资金总额50万元,其中科研部门42万,推广部门8万,经费主要用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五、成员组成

按照“推广部门+教科研单位”协同发力的思路,突出优势互补,着力保障团队上下联动高效、技术服务到位。

1.成员单位。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大豆团队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参加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自贡市农科所、南充市农科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6家科研教学单位及仁寿县农技站等4个有关县(市、区)农技推广站(中心)。

2.成员结构。协同推广团队成员共20人人,其中包括教科研单位科技人员9人,各级推广部门技术人员9人,基层农业农村系统硕博人员2人,团队成员以农学专业中高级职称专家为主,年龄结构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

3.技术咨询组成员。组建由农业农村厅、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担任技术咨询组成员,提供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建议、决策与指导。技术咨询组成员共6人,其中农业主管部门3人、教学部门1人、技术推广部门2人。

六、责任分工

本项目实行双首席负责制,技术首席及推广首席专家负责本项目技术指导、技术集成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由技术首席专家根据资金量分配各专家的任务量,各参与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协同完成任务,推广首席协同技术首席组织有关专家及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硕博人才,参与有关项目县的技术推广与示范工作。

七、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11-20213月)

技术首席负责牵头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各参与专家负责根据首席专家安排完善细化实施方案,签订任务书。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及技术首席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各单位要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筹备工作,并确定重大技术推广示范区选址。

(二)实施阶段(20214-202112月)

技术首席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组织开展技术、交流、观摩培训会,对集成推广的重大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技术首席要制定团队验收清单,分区域分别组织对重大技术推广情况的测产验收工作,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电子资料归档备存。各团队成员要做好任务书上签订的各项工作,配合技术首席专家完成各类项目考核及安排的各项其他任务。技术咨询组不定期参加各团队组织的有关活动,并进行技术指导与交流座谈。

(三)总结阶段(20221-20223月)

各团队专家完成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并上报,对数据资料、文字材料、宣传报道、测产验收等情况分别进行整理,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技术首席专家汇总。技术首席要组织各参与专家做好项目实施的绩效考评及评价管理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专家联合管理小组,由技术首席统筹安排项目全方位工作。建立技术首席与推广部门专家协同管理的工作制度,推广部门专家负责发挥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的行政驱动,配合落实首席专家的工作规划制定,推进重点工作。各协同单位要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各方参与的工作管理机制。

(二)强化指导服务。加强大豆技术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派出工作组赴项目区开展调研,跟踪任务落实进展,帮助地方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难题,及时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巡回指导工作,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模式)入户到田,努力提高科技在提质增产增效方面的贡献率,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同时,积极做好市场价格、供需形势、销售渠道等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农户优质生产,促进产销衔接,实现优质优价,助推脱贫致富。

(三)强化管理督促。根据项目具体任务分工,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推进措施,明确目标任务、扶持政策、重点内容、进度安排,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块,将重点工作分解到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组织专家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对项目完成面积、各项技术指标、增产增收指标等进行综合绩效考评。

(四)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交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介一批增产潜力大的高产优质品种,集成一批节本高效的绿色技术模式,挖掘一批带动作用强的示范典型,通过电视、电台、微信等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深知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为迅速扩大应用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纳入单位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附:1.大豆项目成员名单及资金安排

2.大豆项目科研技术单位任务清单

3.大豆项目技术咨询组人员名单

 

1

大豆项目成员及资金安排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成员分工

资金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

教授

技术首席

10

乔善宝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正高

推广首席

8

吴雨珊

四川农业大学

讲师

技术推广

4

向仕华

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技术推广

4

杨世鹏

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艺师

技术推广

4

于晓波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副研究员

技术推广

4

梁建秋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副研究员

技术推广

4

牟方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

研究员

技术推广

4

龚万灼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

技术推广

4

肖启银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高级农艺师

技术推广

4

郑元勋

南部县农技中心

主任、高农

技术推广

/

王  娟

贡井区农技站

农艺师

技术推广

/

张  琴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科长、助会

经济效益核算

/

崔阔澍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级农艺师

技术推广

/

蒲擎宇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助理农艺师

技术推广

/

杨洁淼

金堂县农技站

站长、高农

<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color:rgb(0,0,0);font-size:14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协会资讯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