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水稻

2022-08-01 16:15:55 梁老师 109

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

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

项目实施方案

 

组长单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推广首席:  虹(正高级农艺师)

技术首席任万军(教 授)

实施时间20211月至202112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3540143821


一、必要性

水稻是四川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800万亩左右,产量150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的30%和44%,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前列、西部首位。全省9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占口粮消费的70%以上,常年消费量1400万吨以上,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全省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配套集成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优化定抛、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总产稳中略增,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水稻生产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产成本快速增长,种稻效益逐年降低。二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推广应用慢。三是种植品种分散,产销衔接不紧,优质稻开发能力不足。四是生产管理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五是农科教、产学研没有形成更好合力,职能分散、技术分散的难题仍需突破。针对我省水稻生产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需求,亟需持续不断地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稻米品质、推进水稻种植绿色发展。

二、可行性

2018年,作为四川首批启动的协同推广试点项目,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组建了以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金华站长为推广首席、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为技术首席,包含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内江市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12位技术指导专家及大邑县、广汉市、荣县等10个县(市、区)农技推广站(中心)39位推广专家为核心力量的协同推广技术团队。在射洪市洋溪镇、安州区塔水镇和黄土镇、资中县龙江镇、南溪区罗龙街道、泸县方洞镇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依托种粮大户和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成了一批技术的熟化、简化和转化,这些技术构成了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推广了4项丰产增效关键技术,探索了左右上下协同、高效运行的推广机制,并通过技术培训与观摩会等多种形式推动全省水稻生产绿色高效发展。本项目的持续开展,以水稻的绿色、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为重点,有效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的力量和资源,集成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示范推广,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有效衔接的协同推广机制,将进一步提升四川水稻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工作目标

集成和示范应用现有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成果,围绕水稻绿色提质高效栽培,集成推广3项水稻重大技术,建立示范基地10个;扶持具有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100个,培训农业乡土专家、新型经营主体、基层技术骨干等1000人;建成一支上连科技前沿,下接生产一线的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建立产研协同工作站10个;构建“推广团队+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服务机制。为推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重点任务

(一)技术集成

1.水稻绿色提质高效生产技术。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目标,集成以优质品种、标准生产、绿色防控为核心的优质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稻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稻田生态系统,选用优质绿色(氮高效、重金属低积累等)水稻品种、调优播栽期、建立通风透光的田间群体、环境友好型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富氧灌溉、绿色病虫防控,落实优质稻标准化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统一收贮烘干、统一品牌销售”全产业服务模式,打造优质大米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2.水稻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针对规模化生产需求,集成以水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育秧、减穴稳苗机械插秧和机直播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选用适合机械作业品种、前作秸秆机械粉碎旋耕还田、机械整地、自动化流水线播种、硬盘(软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旱育秧(泥浆育秧)/工厂化育秧、减穴稳苗机插秧、机械(无人机)肥药管理、机械收割、机械烘干的机械育插秧高产高效技术;以及适宜机直播品种选择、机械耕整、机械(无人机)播种为基础,配套田间水肥管理和化学除草技术,机械收获、机械烘干的水稻机械直播高效生产技术。从水稻播种到稻谷烘干全过程实现机械作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促进水稻生产方式的转变。

3.中稻再生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有效利用川东南地区秋季温光资源条件,集成再生力强两季高产的优质稻品种、头季稻健身栽培、及时施用“粒芽肥”、见苗收获头季稻、合理施用植物诱抗剂等绿色增产技术,实现“一种两收”,省工省种省肥,提高稻米品质。筛选改进收获机具,探索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开发优质再生稻米,促进加工增值,品牌增效,提升综合效益。

(二)团队组建

1.参与专家。按照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原则,集成省、市、县多层级跨科研、教学、推广多领域的专家。团队主要成员共60人,以农学和农机专业中高级职称专家为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年龄结构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成立省内粮油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团队,提供技术咨询、建议服务。

2参与单位。牵头单位为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技术牵头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协同单位包括四川省农机推广总站、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内江市农科院、绵阳市农科院、宜宾市农科院、南充市农科院、乐山市农科院及自贡市农技推广站,大邑县、广汉市、荣县等10个县(市、区)农技推广站(中心)。

 

1  团队专家名单及资金安排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任务分工

资金

(万元)

备注

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副处长/教授

技术首席



周  虹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正高级农艺师

推广首席

40


陈  勇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副教授

专家、大邑

10


徐敬洪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副所长/研究员

专家、大邑

10


张  帆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主任/高级农艺师

专家、大邑

10


樊高琼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教  授

专家、大邑

10


朱从桦

四川农科院作物所

助理研究员

专家、广汉

10


欧阳裕元

四川农科院作物所

助理研究员

专家、广汉

10


孙永健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副研究员

专家、荣县

10


杨志远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助理研究员

专家、荣县

10


刘怀年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

副研究员

专家、荣县

10


蒋  鹏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专家、泸县

10


张  林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专家、泸县

10


邓  飞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讲  师

专家、射洪

10


周  伟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讲  师

专家、射洪

10


陶有凤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讲  师

专家、射洪

10


袁  驰

内江市农科院

研究员

专家、资中

10


蒋茂春

内江市农科院

高级农艺师

专家、资中

10


项祖芬

绵阳市农科院

研究员

专家、安州

10


石  军

绵阳市农科院

副研究员

</t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协会资讯
资料下载